555街区最受瞩目的公厕改造,背后发生了什么 | 555 Project
作者 | 依蔓
编辑 | 李梓新
在五原路以北的安福路、长乐路、武康路、乌鲁木齐中路闲逛,方圆大约一公里内,如果不打算走进任何一个场所消费,你将无法获得“合法上厕所”的机会。即使消费了,能“合法上厕所”的前提也是这个地方有自建的厕所。然而这个区域的大多数店面都没有。
安福路公厕数量,零。武康路公厕数量,零。最近的公厕位于乌鲁木齐中路和五原路的十字路口(乌中公厕),与一座垃圾转运站共享同一栋建筑。
但最近五个月,这座公厕都因为正在经历改造而无法使用。这意味着原本习惯到这里来使用厕所的附近居民、店家以及游客,都不得不往南再步行300米,到淮海中路、复兴西路、乌鲁木齐中路三条马路夹角的街心公园公共厕所去。那座厕所在地图App上甚至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聂耳铜像公共厕所。
目前乌中公厕的改造已经结束,它以全新面貌重新出现在了555核心区域的马路上。它可能成为这个热度已经很高的区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公厕。
改造后的五原路公厕街景 ©肖潇
一个建在555核心区域,坐拥众多“网红”建筑街区里的公共厕所,应该改造成怎么样?需要也像那些“最美xx”、“网红xx”、“必须打卡的xxx”的商业空间一样,让人一看就觉得“高级”、“厉害”吗?
在上海核心区域的“宇宙中心”,新的建筑空间,往往意味着新的拍照背景,流量成为判断一个空间的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最美“风、”网红“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对一个公共空间的审美期待。
乌中公厕改造前的状态,俨然是不符合这种期待的。
改造前的五原路公厕街景 ©热气建筑
生活和工作在乌中公厕周围的人没得选。无论是客单价多高的餐厅,都必须接受几百米外,甚至是马路对面就是一座公共厕所这个事实。它镇定自若地伫立于五原路、乌鲁木齐中路十字路口的街角,正对着最宽阔的街面空间。
这样的转角黄金地段,怎么会安排给一座公共厕所?
不住在附近大概很难想象,乌中厕所并不主要服务于行人游客,也是对居民非常重要的公用设施。五原路及周边街道老房子多,修建时尚未有现代排污管道和独立卫生间,这座公厕是为了方便居民而建造。没有排污管道,也是这一带许多商户无法自建厕所的原因,不是钱的问题。
目前整个徐汇区仍有部分厕所保留让居民“倒马桶”的功能,因为有的老小区居民仍然只能使用“原始马桶”,定时从家里拿到公共厕所倾倒。负责乌中厕所和垃圾中转站管理的环卫公司,其中一项工作内容就是每几个月清理一些小区的地下化粪池。因为这些小区太老旧,虽然户内有厕所,但没办法接入市政排污管道,只能在小区地下挖个化粪池,暂时排入,定期清出,集中运走。这样的不便也给居民带来不少麻烦,厕所堵塞的几率非常高。
对排污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在历史风貌保护区里短期内很难实现,不仅是资金的问题,也有街区和建筑保护的问题。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历史风貌建筑背后,有时是难与现代居住体验接轨的无奈。
另外,这个区域老人多,小马路是许多老人延伸的家庭空间,这座公厕也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标,习惯了早起散步或买菜时把乌中公厕当作中间休息点,有时甚至不到6点就会在门口排队,等管理员开门。
不仅对于居民而言,对于整个湖南街道来说,这座公厕也非常重要,它同时还是一座垃圾中转站,每天需要清运半个湖南街道产生的20吨生活垃圾,垃圾存放间内的四十多个超过半人高的大型垃圾桶几乎没有空置的时候。(点击阅读:《555核心街区每天产生60吨垃圾,都运哪里去了?》)。辖区里一共有100多位环卫工人,他们会在不同时间聚集在建筑二楼的房间休息、开会、吃饭,这里是这些工人唯一的室内休息点。
乌中公厕门口的垃圾清运车
二层道班房原状 ©热气建筑
二层道班房原状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2020年9月30日,湖南路街道将乌中公厕的“微更新”作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试点项目,向社会公开招募改造方案。在公布的乌中公厕改造要求中,建筑师们必须对厕所和垃圾中转站、环卫工人休息室的进行综合的整体设计,照顾环卫工人、厕所使用者两个方面的不同需求:
合理布置建筑主要出入口,门厅位置、功能及交通组织;分析各股人流、物流,合理布局休息等候区、男女卫生间、第三卫生间、智能化设施、管理用房、库房(垃圾箱收集存储)、环卫工人休息室等,使流线通顺简洁且互不干扰;分析使用人群比例和频次,在现有男女卫生间的小便斗、蹲位、洗手盆数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合理调整男女卫生间比例。
——《徐汇区湖南街道综合服务站更新方案征集说明》
环卫公司希望在改造中可以扩大垃圾库房,因为随着垃圾分类以及这个街区的商业热度和人流量不断上升,目前的库房的容量是捉襟见肘。但库房扩大必然又会影响厕所分区的设计,挤占原本就不充裕的坑位。
垃圾收集站工作照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况且从使用的角度看,乌中公厕本身有太多需要改进的“硬伤”。
男厕的入口直接对着马路敞开,任何人经过都能部分看到厕所内部空间,对路人或如厕的人来说都不舒适。进入女厕需穿过一个有阳光顶棚的过道,开口虽然比男厕稍隐蔽,但仍能直接看到内部空间。第三卫生间被安置在女厕院子的内部,不仅难以辨认,也没有合格的无障碍设施。
并且原本设计中,男厕厕位数量大于女厕厕位数量,不符合实际使用需求,也对女性不够友好。
一层男厕入口原状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女厕入口原状 ©热气建筑
一层女厕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一层第三卫生间原状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此外,厕所入口及内部装饰风格陈旧,简单粗暴的不锈钢材质门框没有设计感,也让人感到冰冷、没有人情味。厕所内部隔板使用的蓝色板材给人一种临时感。通风除臭设施也过于简单,只有一顶吊扇排风,无法有效起到除臭效果。周围居民商户也反馈异味长期存在是个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进入公共厕所像是一种“被逼无奈”,只求快速解决问题然后撤离,绝谈不上舒适和体面。无论是行人还是没有独立卫生间的商家,都期待有更方便洁净的公共厕所。同时大家也希望这些“藏污纳垢”之地离自己越远越好。
甚至期待一个厕所可以不要那么“像”厕所。
如果仅“看脸”,很多人在第一次看所有设计方案时,不会被最终获得首奖、目前完成落地的《270° 转角花园》方案所吸引。
2020年9月乌中驿站改造方案征集发出后,组委会一共收到了33组来自不同建筑事务所的方案。2020年11月19-21日,评审会曾在乌鲁木齐中路的Depot寄存处举办了三天的公众投票,每位市民最多可以选出6组喜欢的,票数最高的3组作品将被授予“公众喜爱奖”。《270° 转角花园》不在3组获得“公众喜爱奖”的作品之列。
贴着绿色瓷砖、没有特殊大胆造型的外立面,看上去实在是太像厕所了。“转角花园”这个概念似乎也显得有些常规,不太符合我们对“被设计过”的期待。
《270° 转角花园》方案中改造后的效果图 ©热气建筑
在征集到的33组方案中,确实有不少让人一眼就印象深刻的提案。比如重建外立面,在墙面上装饰不同样式、大小的居民房回收外窗,体现这个区域的民居历史特色;根据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欧式建筑风格、街道两侧种植悬铃木的街道自然特征,将整体建筑改造为拱形洞口的“树亭”,并加装可后置灯光的穿孔板,夜晚可制造主题灯光展示。
评委会在评审时进行了长达一天的讨论,最后还是《270° 转角花园》这个并不“闪亮”的方案胜出。
因为回到问题的核心,要改造的对象不是一个商业空间,不是一个工业厂房,而是一个对居民、商户、游客而言非常重要的公共设施。从外部设计上来说,既要不突兀地融入历史风貌保护区的街道,又要能让人清晰地直接认出这是一间便于使用的公共厕所。从内部设计上来说,最大程度地优化配比空间资源,满足这个建筑同时容纳垃圾转运站和公共厕所的双重需求。
最好还能让人在走过时感到愉悦,不会因为这是一间公共厕所而心生芥蒂。
建筑师袁烨记得自己最初来调研时,走进女厕时清晰听到隔壁男厕一位大爷“便秘”时,给自己加油打气的“嘿哈”声。她才发现男厕、女厕之间的连接是没有完全封闭的隔窗。相比起如何让改造后的厕所看起来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如何解决这样实际存在的问题,让在公共场所上厕所这件重要的“小事”变得不尴尬,舒心,才是一个方案更应该考虑的事情。
《270° 转角花园》的建筑师袁烨、张子岳是夫妇,袁烨目前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在读。她自己也没想到,第一个由她主导的、能从方案落成现实的项目,来得这么快。
2020年10月开始调研、制定方案,12月方案获奖,没过多久主管这个项目的相关政府部门就积极推进落地,袁烨和张子岳也开始在业主方,也就是徐汇区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开工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根据实地情况和需求调整方案,确定施工方……
去年8月,项目开工。这座上海徐汇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最大的公厕建筑被围上覆着绿色纱网的脚手架,正式暂停使用。
对于乌中公厕的一层建筑来说,改造几乎是一个“推翻重建”的过程。
原本公厕中的管理员休息室、第三卫生间、男厕三者的布局生硬,男厕严重挤占了第三卫生间的空间,也让垃圾存放房出现了一个突兀的直角拐角,减少了可容纳垃圾箱的面积。
同时原本的女厕、男厕都有各自的洗手台,洗手台也挤占了原本就不宽裕的如厕区域。要想实现增加女厕坑位数量、增大第三卫生间面积、增加垃圾存放房空间这些需求,在不可能加盖空间的前提下,就必须在原空间里玩“华容道”的游戏。
第一版设计方案 ©热气建筑
因此在改造方案中,袁烨和张子岳首先把分散在男厕、女厕的洗手台取消,统一安排到了最外侧的公共区域,沿着进入公厕的路径斜线排列,与紧邻街道的花园连接。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大家使用后洗手,也为男厕、女厕争取了更多的厕位。洗手台和镜面面对街道,行人路过时不会因为直接看到厕所内部空间而感到尴尬。更重要的是,拆掉男厕的洗手台之后,垃圾存放房的生硬直角拐角也得以“抹平”,有了多放几只桶的空间。
洗手台外置是乌中公厕改造方案的亮点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腾出了更多空间。洗手台外置后,就算不出现“公共厕所”四个大字,路人走过时看到洗手台也能直观地知道这是卫生间。在后疫情时代,洗手台外置也让人能无需走进厕间就满足洗手清洁的需求。
施工中的转角花园和洗手台
但在实际运营中,洗手台外置面临很多挑战。
从运营方的管理角度来看,公厕运营时间是早上六点至晚上十点,其余时间最好能实现所有空间都关闭,要么是可以开合的大门,要么是从上至下的卷帘门。但改造方案中洗手台连接270度转角花园,本身的开放性无法做“完全关闭”,那么在非运营时间,该如何保证公共设施的安全以及状况的良好维护?
最终方案调整为“部分关闭”,在公厕入口加装卷帘门,关闭进入男厕、女厕和第三卫生间的通道,洗手台无论是否在运营期间都对外开放。
无论对于业主方还是管理方,这都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愿意为了更大的公共利益去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大胆尝试,似乎能够在这个街区率先发生。
正式开工前,袁烨和张子岳一直在和不同部门和管理公司沟通,根据实地情况调整方案。袁烨不希望最后公厕改造完成时,大家使用时会明显感到这个地方“被特意设计过”,而只是觉得变亮堂了,变方便了,变舒服了。它应该成为一个让人能够体面使用的公共空间,而不是一个网红打卡点。
她和同为建筑师的先生张子岳也常常发生意见分歧。
比如墙面瓷砖的选择。张子岳倾向于使用更常规的15厘米长的瓷砖,生产厂家多,颜色有很多选择,更实际。但袁烨倾向使用更短一点、10厘米长的瓷砖,一方面接近马赛克风格,有更强的装饰性,另一方面也符合大众“厕所都贴瓷砖”的传统印象。但10厘米的瓷砖很少见,在公厕主色绿色的范围内,可供选择的选项只有两种。最后业主建议两种颜色的瓷砖都买来,各贴一平米看看效果,大家一起决定选用目前这款和梧桐叶相近的颜色。
改造后街景 ©热气建筑
改造后的第三卫生间与母婴室 ©陈敏
比如垃圾存放房的左侧,是通往二楼环卫工人办公室和休息间的楼梯,原结构中垃圾房的门口可以直接拐上楼梯,临时存放于二楼平台的垃圾桶在拖下楼梯后,也可以直接推进垃圾房中。但在改造方案中,袁烨坚持要在垃圾房和楼梯入口之间多砌一段墙,用以隔开垃圾房永远难以保持清洁的铁门和地面,以及通往二楼楼梯的入口。
张子岳很不理解,觉得袁烨多此一举。原本环卫工人从二楼往一楼搬运垃圾桶时,一拐弯就能完成,加了墙就需要再多走两步绕一下。虽然距离没增加多少,但总归没有原来方便。
但在袁烨看来这点“不方便”是必须保留的,它关于环卫工人们的“体面”。她希望因为这一小段墙的分隔,能够让环卫工人在去休息的时候,不是直接踩着垃圾房未来得及被清理的污水,无缝衔接地进入本该属于休息的空间,弄得到处脏兮兮的。有了空间上的区隔,就有了心理上的分别,我们应当让环卫工人觉得自己的状态和环境是被尊重的,休息、换衣服、吃饭饮水,是体面的事情,而不是和工作区域的垃圾混不清楚。
最终这个“多此一举”的设计被保留了下来。
一层垃圾收集站入口原状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改造后道班房入口 ©陈敏
同样出于“体面”的考虑,袁烨和张子岳还改造了二楼的休息室和办公室,沿着弧形墙面设置了连续的长沙发椅,宽度增加,环卫工人们坐下休息时可以更舒服,临时躺一躺也可以。办公室区域,还特别设计了一整面墙的落地玻璃,正对着五原路上一棵漂亮的梧桐树,窗景里有树、街道、行人,像移动的画框。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把街道景观“还给”这些服务街道的环卫工人。
最后收尾布置软装时,为了能让工人们随时喝上热水,二楼还加配一个有净水和加热功能的立式饮水机。
改造后的二层道班房 ©热气建筑
在前期调研时,这些环卫工人并未提出太多需求。他们本身觉得无所谓,习惯了在一种低需求的状态下工作,习惯了人们会觉得他们“不太干净”。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如何考虑,往怎样的方向改,改到什么程度,主动权都在建筑师手上。
建筑师需要保持自省,你的设计究竟是为了真正将会使用这里的人,还是为了日后让别人识别出来这是带着你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
在这样的公共设施改造项目中,“自我”是需要被克制的。
乌中公厕的施工耗时比预期的长。
虽然有施工监理公司管理进度,住在杨浦区的袁烨和张子岳一周还是会来2、3次,单程地铁时间需要一个多小时。尽管常来工地盯着,仍然很难避免细节问题出错,比如工人不小心没把男厕小便池居中,导致小便池偏向某一侧隔板。
每修正一个问题,都是不得不返工的重复劳动。一位曾在乌中公厕工地工作、后来转去其他项目的师傅,两个月后惊讶地问袁烨,自己新的项目都干完两单了,怎么你们公厕还在干?
12月中旬,乌中公厕的脚手架全部拆除,进入更具体的细节调整。虽然现场还是工地,但厕所的样貌已经全部显现。袁烨记得拆除脚手架的那天,她站在旁边看,那幢建筑像自己在学校里切了好多次的模型,竟然就这么被摆到街道上了,感觉有点不真实,有点难以相信。
还有许多细碎的工作和突发状况。比如为门口的花坛挑选植物,本身就喜欢植物的袁烨特地拉着朋友跑到松江的花卉市场,花了一天挑选植物。但后来得知植物采购方又有新的调整,原本定下的采购方案作废。通了水电,所有设施也都能正常使用,但工程还未完成,常有行人路过闯进来要上厕所。袁烨在现场时,不得不被迫担任管理员,礼貌地告知对方厕所还未正式启用。
好在一切赶在春节前完工了。
改造后的街景 ©热气建筑
270度转角花园里种了八角金盘、落新妇、肾蕨,还有会散特殊香味的迷迭香、瑞香。女厕门口的院子里也布置了一个小花园,空间更高些,种了一棵茶花,花苞已经鼓胀出粉色。袁烨把种植时被修剪下来的一枝带回了家,插在花瓶里,几天后开了花。
公厕墙面上,“公共厕所”的Logo被重新设计,低调温和地提示这座新建筑的用途,Logo右侧有四个人型图标,男性、女性,被换尿布的孩子,坐着轮椅的人。靠近五原路一侧还有一扇可通往花园的门,不妨碍紧挨着公厕的居民楼一层住户在有需要时进入。这扇门同时也是照明宣传栏和宠物粪便收集箱。这个区域遛狗的人尤其多,忘了带袋子,就可以在这里取用可降解的粪便收集袋,再丢弃。
入口洗手池 ©热气建筑
主入口 ©热气建筑
原女厕入口改为庭院花园 ©邓希帆
很奇妙,在这片寸土寸金,有无数历史保护建筑的街区,过去几个月里参与这个项目的所有团队,大概最熟悉的是这座普普通通的公共厕所。从外立面到内里的每一个墙面、窗户、转角。他们无数次想象人们以怎样的动线走进这幢建筑,因为不同的需求会走进哪些不同的隔间,怎样推开那个隔间的门;会遇到哪些特殊情况,是坐着轮椅还是带着孩子,还是带着一只小狗。
是否会觉得在这个街区,自己被当成一个“人”,被体贴地对待和照顾。
· · · · ·
如果你也对“555”感兴趣
可以阅读我们近期的文章
解锁更多 街区的小秘密
网红店挤压下,安福路现存业态大调查
共享速度与公共空间,我们研究了安福路让人流连的秘密
· · · · ·
共享速度与公共空间,我们研究了安福路让人流连的秘密
- 近期活动 -